竞品分析过后就是抄吗?

24-05-29     slbcun     794℃     0

你在日常的产品设计和运营过程中有没有抄过竞争对手?比如,看见竞品发布了 A 功能,你立马跟上;竞品搞了个 A 活动,你立马照搬不误?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少见,因为拿来主义是最方便,也不用动脑子的方式。

不过,我们不能提起“抄”就一棒子打死、谈抄色变,也不能直接 Copy,因为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而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去看待“抄”这件事,明白抄背后的含义,这对你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抄是否有道德绑架?

“抄”这个词儿并不陌生,从小到大,我们抄过好词好句、课堂笔记、歌词,写作文时来两句圣人先贤的好词好句,还能为自己加分,这时,我们“抄”的目的是学习借鉴。

工作之后,我们也会去借鉴竞品,比如当年乔布斯率先大规模推出自己的图形化操作系统Macintosh,一改以前黑屏白字的局面,让交互更有亲和力,而比尔·盖茨看到后也推出了图形化界面系统 Windows。

竞品分析过后就是抄吗?

《乔布斯传》中提到在一次技术展示中,乔布斯看到了施乐公司研究出来的图形用户界面和桌面屏幕概念,并不认为自己是抄袭,说是施乐公司自己的技术外泄,甚至还留下了一句经典“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好的艺术家抄创意,伟大的艺术家盗灵感)”,比尔·盖茨也说自己是看到了施乐公司的想法,并不是抄袭乔布斯。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行业里有一个词叫 C2C,copy to China,这是中国互联网早期的一个显著特征,QQ vs QICQ、百度 VS 谷歌、淘宝 VS ebay,美团 VS Groupon,微博 VS Twitter。去美国上市,大家会说自己是中国版的某某某。

后来,中国互联网的日益强大,各个公司纷纷出海,导致国外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抄袭中国的产品,比如摩拜单车 VS LimeBike;Facebook 推出的 Lasso 抄袭 Tik Tok(不过前者已经倒下,另外 Facebook 也抄袭了 Snapchat 的 Story 功能);亚马逊等海外电商也开始借鉴淘宝的直播带货模式。

竞品分析过后就是抄吗?

可见,抄是互联网行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道德与否去判断,而是应该弄清楚抄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抄的是真需求

我们需要弄清楚抄的对象,也就是说,我们往往在体验某一个功能时,会发现对方这个功能确实非常好,那么好的标准是什么呢?

首先必须是真的需求(上一讲提到过什么是真需求,这是最基本的一点),千万不要被功能本身所蒙蔽,带着需求去思考功能才是正确的。

其次,必然是用户认可的(比如交互形式、运营规则等)你可以看一下竞品的版本迭代情况,如果版本没怎么发生变化,很可能这个功能已经被用户接受,当然你要做一些用户调研来佐证观点。

最后,你要借鉴的是行业领先的产品,比如像微信、淘宝这样的国民级应用,无论从交互形式,还是运营的方式上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而你的产品要从创新性上寻找突破口。

但你要注意,抄成功与否并不是由产品形态决定,产品的形态往往源自一个创意,比如 2021年年初很火的 ClubHouse,因为埃隆马斯克在上面直播了一次,国内也纷纷推出了类似的语音社交产品,但几个月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声音。

2015 年,我也做了一款匿名社交产品,创意来自美国的一个匿名社交软件,对方是文字的,而我就弄成了图片的,但换个形式也并没有成功,原因有几个:

本质上这一种匿名类的社交软件,并不具备满足大多数人刚性需求的属性,用户使用时长较低,需求的发生率和急迫性不强,这就在一开始注定了会是一款小众产品。

无法正确引导用户发送的内容,从平台上用户发布的内容来看,多是周边人出丑的画面(甚至会涉黄),因为匿名,往往激发了用户心中的阴暗面,给我们的运营带来了极大的法律风险(虽然我们在技术上大量投入去规避风险,最终还是决定下架产品)。

总的来说,我们抄竞品,抄的应该是竞品背后的真需求,而不只是表面的交互形式和功能,但是,挖掘出来的真需求并不一定和你的产品相契合,只有真正跟自己产品相互契合,才能帮助产品走得远,从我的亲身经历可以看出,只有真正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正向的真需求的产品,才具备抄的价值。

那么我到底该怎么抄?

我们说,抄应该抄竞品背后的产品逻辑,而抄的好处很明显:

降低犯错的成本;

扩宽自己产品的服务范围;

可能获得更多的商业好处。

但是抄是有风险的,虽然我们有默认的“避风港”原则,但最大的风险是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在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新鲜的创意只是一部分,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部分是具体的执行力,执行力包括以下几点。

选准抄的对象:你要选准赛道,挑准对象,比如国家提倡的、资本看好的方向,市场占有率排前面的,比如新基建、数字化改革,然后在这些领域做得比较好的。

清楚自己的能力:要利出一孔,而不是对手有什么就抄什么,理清自己的核心资源。

挖掘背后的真需求,要把资源投入到核心真需求的满足上,才能发生奇迹。

快速验证结果:从之前提到的产品 7 要素和用户决策 5 要素去验证抄的真需求是满足的哪一个要素,然后快速开发小范围灰度测试。

找到自己的方式“微创新”:体验上做得更好、模式上更便捷,把整个产品、服务、流程进行分解,拆分成一个个模块和流程,再选择一个部分,进行重组优化,把每个环节做得更加极致,比如合理优化底层调用逻辑,比竞品反应速度更快,又比如都是做袜子,但是你把袜子分为 7 种颜色,每天一双,这些都是微创新。

最终实现弯路超车。

被抄了可以维权吗?

好多年前,我跟一个好朋友吃饭,他当时推出了一款 mmorpg 对战游戏,后来锲而不舍地去找某厂拉投资,某厂态度模糊。

半年以后,好朋友由于资金断裂,游戏已经被迫夭折,但不久以后,某厂推出了一款跟他的模式一模一样的产品,维权也因为没有实质证据,而进展缓慢,我听来只有唏嘘。

你要不想被人抄,首先是不要让具备抄你能力的人知道,所以你不要到处给人吹牛,发朋友圈也要谨慎,不要带公司未发布的产品的信息,公司内部也要形成保密的制度和规范,让大家形成意识,保密协议该签就要签。

其次,我给你的建议是形成组合拳的护城河,因为你的产品终究会推出市场,而对手的动作也会很快,每天都有专人盯着市面上能够火起来的苗子,那怎么办?比如说你推出一个版本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开发了3个以上的后续版本了,这样你隔着时间推出,就是一套组合拳,而不是开发一个上一个。

在 2008 年,我去英特尔公司参观的时候,带我们参观的人说英特尔的实验室已经有16核的CPU了,但当时世面上刚流行双核 CPU。

最后是如果你被人抄了该怎么办?维权成本太高了,最好的方式是舆论战。在 nstagram 抄袭Snapchat 推出了 Story 模式时,尽管 Snapchat 的人出来说,Facebook不会创新。但Snapchat 的股价还是一路走低。

而前段时间网上火的网易云音乐指责酷狗抄袭的事情,还列出了的 UI 界面的对比,但酷狗说自己早就申请了专利,即使之前还起诉到法院,但依然无疾而终。

你说可以去申请软著,但申请时间至少一个月以上,这对于往往一周以内就能决出胜负的互联网竞争来说,速度显然过慢。

不过,还有一个小法子,就是如果你确实能够联系到对方的决策者,然后在舆论上有理有据,也许还有点希望,比如之前鹅厂推出了效率阅读产品--立知,被即刻的创始人发现,然后积极与鹅厂沟通,最后鹅厂下架了涉嫌抄袭的产品,这至少表面上是维权成功了。

竞品分析过后就是抄吗?

小结

在互联网,抄袭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但我们要理清楚背后的逻辑,要承认创意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被窃取的成果,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形成组合拳,并在舆论上要有一定的优势。

另外,也要看到,你被抄袭,说明你的方向是成功的,如果你的确清楚自己的道路,那就拼着命往前跑,用强大执行力构建起除了创意,还有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用户数等核心的竞争力,这样才能筑起自己的护城河。

今天的知识锦囊:什么是避风港原则?

竞品分析过后就是抄吗?

分享 收藏
发表我的评论

表情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