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人性何谈产品

24-05-29     slbcun     816℃     0

“不懂人性何谈产品”,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人性不曾改变

人性与需求

腾讯基于人性的思考

19 世纪初,随着特斯拉改进交流电,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电力时代,近一二十年,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开始普及并进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人类的本性不曾改变。例如惰性,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满足人类惰性的发明史。而产品是供用户使用的,帮助用户解决实际或情感需求的,人性与产品需求之间就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做产品规划思考需求的时候,就必须以满足人性为主。最后结合几个例子说明腾讯基于人性的思考,启发大家在产品需求中结合人性进行综合判断,才能做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创新。

人性不曾改变

一、江湖传说人性

人性到底有没有改变呢?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我们今天也来研究一下这个话题,首先聊一聊江湖中传说的人性;然后是佛教里关于人性的三个思考:贪嗔痴;最后看一看人性到底有没有改变。

在互联网行业,江湖流传着张小龙这么一句话:产品终极是满足人性。虽然大家都懂这个道理,但往往很少有主动运用的时候,而张小龙也曾经说过下半句:人性就是贪嗔痴。

为什么大家都在谈产品经理要懂人性,本质上因为产品经理的使命就是改善人类生活的品质,既然是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就必须满足人类的人性,而人性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特点,所以如果产品经理不懂人性,就无法预知用户会如何来使用产品,以及用户对我们产品中的某些设计的反馈是什么样的。所以产品经理只有懂得人性,才能设计出更适合人类使用的产品功能。

张小龙还提倡过用户少用微信,因为人性本就有善恶之分,用户往往会因为享乐主义而过度沉浸在某个产品的使用中,使产品不得不面对产生负能量的社会挑战,产品经理必须在善恶之间做好平衡,使产品既得到用户的喜欢,又不会产生过度负能量,从而帮助产品实现持续发展的进化式创新。

二、佛教的贪嗔痴

下面简单讲一讲佛教的贪嗔痴。因为宗教的存在和产生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终极的问题,而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得到幸福,那么怎样做你才会幸福?宗教认为:信我可以让你幸福,或者按我的方法修行可以得到幸福。

不懂人性何谈产品

在佛教里,贪嗔痴是人性的三大毒,就是贪婪、怨恨、痴迷,需要修行过程中摒弃的。与之对应的便有三美德,也就是慷慨、感恩、节制。千百年来,圣人与恶人都属于极少数,大部分普通人在三毒与三美德间摇摆。如何在产品中顺应大部分人的人性需求,又不会沉迷过头,便是产品经理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在善与恶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下面讲下如何让产品达到这个平衡点。

三、人性不曾改变

贪婪就是妄图拥有或持续占有,而与之相对应的美德便是慷慨,也就是愿意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在贪婪和慷慨间寻找适合大部分人的平衡点就是“互利”,在产品设计中大家都可以获益,这种的情况下,互利的产品很容易满足用户诉求,同时也会相互促进用户活跃度,让用户与产品间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比如微信看一看功能,即满足了用户想看到好内容减少自己的时间成本,又得到朋友认可的心理,一举两得。

关于嗔,就是怨恨,也就是对人和事都不满意、缺乏耐心,与之对应的美德便是感恩、有耐心,实际上大部分人一直在这两者之间徘徊,而人这一辈子最可悲的事情就是没有朋友,如果能够得到朋友的认同和赞美,用户便得到了满足,所以产品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如何让用户得到朋友的赞美与认同。比如微信的朋友圈点赞功能,你就可以给朋友们点赞,一个单纯的简单的小功能便可以让所有用户得到极大的满足。

痴就是痴迷,与之相对的美德那就是节制,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便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但如果过于沉迷某件事情又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产品经理就需要在痴迷和节制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好奇。产品需要满足用户的好奇心,但又要让用户学会节制。比如 QQ 邮箱的漂流瓶功能,即满足了用户的好奇心,又通过限制每天捞取漂流瓶的次数让用户学会节制。

人性与需求

不知道你有没有接触过米聊,其实米聊是微信和手机 QQ 的主要竞争对手,2011 年 5 月份的时候,米聊推出一个重要的功能:图片涂鸦。面对竞争对手的功能创新,手机 QQ 大概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迅速做出跟进,实现了图片涂鸦功能。反观微信却始终没有跟进。微信为什么判断不需要跟进竞争对手去做图片涂鸦功能呢,就是基于人性的考虑。

不懂人性何谈产品

无论是善于绘画还是不善于绘画的用户使用图片涂鸦操作难度都很大。这张图片就使用了图片涂鸦功能,有没有发现其实并不美观。大部分没有美术功底的用户会觉得图片涂鸦很难操作,无法画得非常漂亮;而小部分有美术功底的用户在狭小的手机操作界面上也很难把能力表现出来。

图片涂鸦功能不是刚需,仅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功能。发送图片功能做到尽善尽美后通过涂鸦的方式可以增加一些亮点。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这两个问题结合下来,用户就不会经常使用这样的功能了。

微信当时没有跟进这个功能,而是全力研发语音聊天功能,语音聊天功能符合人性的需求。

说话相比打字是更为自然的交流方式。人类是先学会了说话,才创造了文字记录思想。

说话相比打字单位时间内传递的内容更多。

微信语音的操作方式非常简便。按下说话抬起发送,操作清晰简洁方便用户。

微信专门做了流量的优化。当时用户很珍惜流量,微信经过改善算法在相同条件下能够减少流量消耗。

多管齐下最终语音聊天功能发布之后受到大部分用户的认可,每天都在使用。

不懂人性何谈产品

对比微信和米聊的语音聊天交互细节。微信的操作界面只有一排,按下说话,松开就发送语音。米聊的操作界面是两排,语音条和文字框挨得很近,在移动场景下很容易误操作。微信要求所有语音不能超过 60 秒,基于这个约定在语音播放和控制操作上就能够实现简洁,只有播放和停止两个状态,没有暂停状态。米聊引入了播放和停止按钮,视觉上显得很复杂,增加用户的使用障碍。

最终结果微信胜利了,因为用户的操作体验足够好,简单易于识别与使用。对比米聊与微信,微信始终把事情往简单的方向去做,从视觉效果到具体操作,使得微信更简洁更方便使用,用米聊就会更复杂一些,违背了人性。

当你的父母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你教他们使用微信进行语音聊天是件多么轻松的事情,而想一想要教会他们学会打字有多么可怕,更何况需要教会他们使用图片涂鸦功能,这样对比你更容易发现微信语音聊天是有多么的人性化。

通过对比微信和米聊关于功能的取舍可以看到微信产品经理对人性的把握。在做产品需求的时候,掌握人性可以给予非常大的帮助,接下来看一看腾讯基于人性的思考。

腾讯基于人性的思考

腾讯基于人性的思考,便是希望产品经理能够在善与恶之间找到一个可以满足用户人性需求的平衡点。腾讯不会去鼓励用户的恶,也不会苛求用户的善。这样既可以满足用户的人性需求,又能够做到帮助用户。

不懂人性何谈产品

从人性贪婪的角度通过互利达到善恶平衡,从人性怨恨的角度通过赞美达到善恶平衡,从人性痴迷的角度通过满足用户好奇来达到善恶平衡,同时又有所节制,让用户不至于长期的沉迷其中,所以微信 6.1 版本的引导页里说:是时候放下手机,和朋友面对面了!

一、贪->互利

微信在发现页面推出了一个新功能叫看一看,实际上就是基于人性互惠互利的思考,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人性贪婪的问题。其实腾讯在朋友圈一直在努力去中心化,无论是新闻还是电商宣传,不会简单的像淘宝或京东一样给你一个永无止境的列表,其中针对用户利用算法量身定制一个非常精准的列表。用户可以在“看一看”浏览经过朋友筛选过的优质内容,减少无用信息的烦恼,通过这种互惠互利的方式,既可以感受好友的品味,还可以跟好友进行互动并进行点评。

不懂人性何谈产品

腾讯认为这种互利的竞争机制是符合人性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可以长久健康的让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也就是用户所交的朋友决定了能看到的内容,它不会像算法一样陷于某个极端。

二、嗔->赞美

如果仔细看朋友圈,好友发送的内容只可以点赞或评论,没有其他选项,那为什么朋友圈只有一个赞和评论呢,实际上有意避免负面评价。如果用户发的内容不是特别好,那好友可以直接选择忽略掉,如果喜欢就可以直接点赞表示认可。如果增加一个负向的评价例如“扔鸡蛋”,这是一个单向负指标,负面评价则容易使社交陷于困境和争执,让好友之间增加误解。

不懂人性何谈产品

而微信则在朋友圈避免了负向能量的传播,中国所有的匿名社交最后都失败了,而症结就在于匿名社交基本上是负能量高度集中的地方,变成了大家的吐槽大会,必然失去商业价值。

微信朋友圈利用点赞功能发扬人性的善,让好友之间进行良性互动互动,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区,最终帮助用户得到满足获得成长。

三、痴->好奇

微信在 2011 年 8 月推出了一个功能叫附近的人,它帮助微信获得了较好的用户认同和数据反馈。这个功能实际上就是利用人性既满足了用户的好奇心,又使得用户懂得节制,在两者之间达到了一个良好的平衡。

不懂人性何谈产品

打开附近的人,用户会发现可以看到附近100米、200米、500米一直到1000米以内的附近的人,而再远一些距离的则看不到,因为超过这个距离就没有意义了,再远就不是附近的人的概念了。

通过这样的一个限制设定,帮助用户实现节制,同时又满足了用户的好奇心。而后来又上线了摇一摇功能,进一步帮助用户在微信这个熟人社区实现了对陌生人的好奇需求,同时又避免了用户隐私的暴露,顺应了人性需求。


分享 收藏
发表我的评论

表情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