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式产品创新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好的产品是不断进化出来的,而不是一开始就规划好的,QQ如此、QQ邮箱如此,微信也是如此。
如何理解这里的“进化”呢?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每个生命体在强大的求生意志下,不断适应周遭环境,持续调整自身机能,适应的会被保留下来,持续多代后,这个生命体与之前的形态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进化式产品创新是将一个产品看作一个生命体,在市场竞争下,每个产品必须坚守自己的初心,不断适应市场和用户需求,持续优化产品功能,适应的功能构成产品。假以时日,产品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如果你想让产品也能够“进化式创新”,那么你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 Never Stopping:适应的才是最好的。只有在不断的变化中适应用户需求才是好用的产品。
第二个原则是 Stay Simple:简单的才能永恒。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产品创新都需要追逐功能的返璞归真。
最后一个原则是 Keep Running,快鱼吃慢鱼。成功的产品创新永远是快鱼吃慢鱼,而不是大鱼吃小鱼。
接下来我会给大家详细讲解这三个原则。
原则一:适应的才是最好的
进化式产品创新的第一个原则是:适应的才是最好的。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总有人期待自己拥有上帝之手的能力创造一个完美的全新生命体,省去进化的漫长过程,最后的结果都是惨败。
马化腾说过:互联网经济一定是服务和用户驱动。用户驱动就注定任何互联网经济都没有终极完美的状态,精心的设计太超前和太落后都无法得到用户的青睐,也就注定了失败。
要充分掌握这一原则,需要理解三个道理,我们下面逐一讲解。
1.跟着用户的足迹前进
产品创新过程中,跟着用户的足迹前进会更容易做出受到用户欢迎的功能。
图中是一块草地,草地中远处有一条园丁精心规划并施工完毕的石砌路,近处有一条用户经常走的足迹,可是园丁钉上一根横木,希望用户不要走这条捷径,而是沿着石砌路走。现在园丁很愤怒自己的精心规划不被用户理解,用户也很愤怒没有方便的路可走。面对这样一个困局,有什么好办法解决么?
如果按照进化式产品创新方法来修这条小路,不会让园丁事先精心规划一条结实和漂亮的道路。园丁先把草坪修好,等待用户随意行走,当用户的足迹显现出规律后,园丁沿着用户的足迹铺上鹅卵石。这样用户会感觉这条路不仅实用而且美观,并且下雨天也能走,感到非常方便。而园丁也修建了一条美观结实的路径帮助到用户,心里感受也很满足。两全其美的结果是因为园丁跟着用户的足迹进行工作自然产生的结果。
很多人都听说过“跟着用户的足迹前进”的道理,心里却无法彻底接受,认为产品经理是上帝视角,跟着用户岂不是顺从用户,无法展现自己的创造性。跟着用户的足迹前进,可以帮助你理解目标用户,充分理解目标用户的问题和痛点,解决问题还需要产品经理结合产品技巧及技术能力,才有机会做出超出用户期望的功能。
大家现在每天都用群,习惯到忘记了群是 QQ 的一个发明。2002 年 8 月 25 号,QQ 新版本有了 QQ 群这个功能,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腾讯公司是非常重视用户反馈的,所以每个产品都要组建一批热心用户给团队提意见或建议,当时没有 QQ 群,主要用邮件组的方式讨论。在邮件组内除了讨论一些产品话题,也会做些生活交流。产品经理在邮件组里发现很多用户会在邮件组内与好友讨论某一个话题,比如“中午我们吃什么?”“周末去哪里玩?”。然而邮件组需要用户自己刷新查看新邮件,因为沟通不及时导致很多麻烦和误会。所以团队就有了设立一个群把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的 QQ 号码拉进来,实现大家聚在一起实时聊天的功能,帮助用户解决了群体即时沟通的问题。
QQ 群功能面世后受到用户的欢迎,很多人都建立各种话题的 QQ 群。腾讯内部每个产品都有一个运营团队,负责每周定期的把各个渠道的用户反馈抽取共性,然后按照优先级和产品团队开会讨论,每一条反馈都要明确结果为:紧急解决,下个版本解决,进需求池,不解决。
有一个运营反馈的问题显现出来,但是并不是用户很严重投诉,因为只有一类人很困扰。
群主发现很多人在群里长期潜水,想把这群人从群里清理掉,留下活跃组员,但是苦于没有客观判断标准,手工处理容易误伤。最后 QQ 团队实现一个等级外显的功能,采用按百分比划分等级的方式显示群内各级人数。这样群主管理群就有了一个合理且公平的指标,提升了群的活跃度和健康度,吸引了更多的用户来使用 QQ。
你看跟着用户足迹前进并不会让产品经理丧失创新性,而是提升了创新的成功率,避免做一些用户并不需要的功能。
2.包容失败尝试
产品创新是一个风险极高的事情,大部分的情况下产品创新都是以失败结束的。团队面对创新尝试失败的态度是互相指责还是相互勉励,对于最终团队能够创新成功至关重要。团队成员的关注点不应该是责任而应该是原因,思考总结后的经验会帮助再一次的创新。
2009 年,QQ 邮箱增加了一个新功能:阅读空间,帮助大家及时获知自己关注博客是否更新了。当时用的技术是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用户只需要查看 QQ 邮箱的阅读空间,就可以及时看到博客的消息。左图是我自己的阅读空间,但从 2011 年起就基本停更了。阅读空间 2010 年起就没有维护了,说明这是一个失败的创新,团队反思的结果有三个结论:
普通用户无法理解技术术语 RSS。
操作过程比较烦琐复杂。
内容质量和样式都不受控。
等到 2012 年 8 月 23 日微信公众平台上线的时候,微信吸取了以上的 3 个经验,公众号突出了内容的吸引力,把操作过程简化为一个“关注”按钮,公众号的内容必须通过公众平台统一提供的工具实现编纂,内容和形式都能够统一起来。让自媒体能够方便地制作美观又漂亮的文章内容,使得用户可以在微信获取大量精美的信息,从而大获成功。
3.团队适应不完美
完美是一种理想情况,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每个产品都是活在现实环境中的,遇到环境不完美怎么应对呢,等待环境变完美还是适应不完美。
2018 年 11 月 11 日,腾讯 20 周岁了,公司搞了一个盛大的线上活动,离职员工也能参与。图中是我当时参加活动后分享的同一个朋友圈在不同时间打开的样子。大家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右边更好看,更美观。左边的没有那么美观,区别在于是用昵称还是头像展示好友信息。因为或者你的网络不理想,或者访问量太大导致服务器不堪重负,无法及时显示好友的头像。在这种场景下,微信就会用昵称呈现,并不影响用户及时看到好友的点赞和评论,更不影响与好友互动。而等待环境变完美的产品就只能转菊花,此刻看不到好友信息也不能互动。
通过主动适应不完美,产品让用户能够继续操作,这个是不是很完美!
原则二:简单的才能永恒
引用张小龙的一句话,极简主义是互联网最好的审美观。
每天都有几百万人想给张小龙提需求一样,你的老板、同事、友商、甚至路人可以随时让产品经理增加需求。在腾讯也是同样的环境,但腾讯的产品却能保持简单。如何才能保持简单呢?腾讯的产品人总结了三个方法。
回归产品初心,做产品的时候不断反思。
人性未曾改变,符合人性的产品从来都是简单的。
功能设计的极简,团队需要不断的雕琢。
回归产品初心
做一款产品随着迭代,忙碌的节奏,友商的竞争甚至团队的膨胀,可能就把为什么做这个功能的初心忘记了,倾向增加复杂的功能。
微信的朋友圈是为了方便好友间简单同步信息,并不鼓励大家仅用文字表达。更希望用户能够用图片的方式来表达。因为手机拍照操作更简单,分享更及时,图片的信息量很大,更自然、更真实、更感同身受。相反文字雕琢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很有心理压力的事情。
很多朋友误以为朋友圈只能发图片,不能发文字。其实是可以发文字的,但是需要长按照相机的按钮,然后才能直接发文字。
微信朋友圈的克制想告诉我们,做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产品的初心,这样产品功能才会保持简单。
2.人性未曾改变
从远古至今,虽然人类依赖的物质条件产生了极大的改变,人性却未曾改变。我们发现微信里很多功能给人一种不曾改变的感觉。
微信 5.0 版本里飞机大战排行榜,就可以看到本周全部好友的飞机大战排行榜,进而刺激用户继续玩几局。几年之后,微信运动的每天排行榜的设计思维是完全一样的,好友走路步数最多的那个人会霸占你的屏幕,从而刺激更多的用户每天走1万步以上,争取能够霸占其他好友的屏幕。
人性里炫耀促使用户重视用户间的比较,人性从未改变。做产品功能其实不需要那么复杂,只需要遵循人性去做就可以成功。
3.功能设计的极简
产品经理通常希望产品功能足够强大,试图增加很多的模块、增加丰富的选项或者复杂的交互使产品显得能力非常的强大。希望大家理解一点,伟大的产品都是简单的。
微信 2011 年只做对了三个功能,最后一个就是 10 月份上线的摇一摇,日新增 50 万用户帮助微信 433 天取得同时在线一个亿的里程碑,并最终占据移动互联网即时通讯 APP 头把交椅。
做完这个功能后有很多竞争对手都纷纷跟进,马化腾比较担心就给张小龙写了一封邮件,提醒张小龙说,“我们是不是应该仔细考虑一下,如果竞争对手来模仿,会不会在上面叠加一点东西,就说他创新了”。马化腾希望有什么方法能够让微信的摇一摇做得更好,建立壁垒让其他竞争对手难以追上。张小龙回复邮件里是这么说的,“Pony,因为我们的摇一摇已经做到了极简化了,竞争对手不可能超越我们了,因为我们是做到了什么都没有,你要超过我们总要加东西吧,你一加,就超不过我们了。”事实发展也证明这一点,很多友商做摇一摇增加了不必要的功能,看上去强大却复杂难用,导致用户反而不接受。
那么,大家知道摇一摇里面那个“咔咔”是什么声音吗?其实是来复枪步枪上膛的声音。这个声音在男性的心里是很性感的,对人性的理解,对极简的追求,微信摇一摇,遥遥领先。
原则三:快鱼吃慢鱼
在互联网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大家能够经常看到在很多垂直品类里,小公司用极快的速度对大公司发起一个个了不起的冲击。
互联网产品单纯研发上线是没有价值的,有了可供服务的用户才有价值,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采用小周期迭代,快速响应用户需求会建立非常大的优势。最后, 60 分就可以打天下,90分才出门会发现无路可走了。
互联网产品即服务
互联网产品与传统的软件产品不同,拥有了用户的互联网产品才是成功的,所以很多的投资机构对互联网公司估值都是按照活跃用户数来计算的。互联网产品都是租赁模式而不是售卖模式,所以需要服务好用户。
QQ上线相当长的时间只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对于用户的粘性并不足。腾讯也一直希望解决这个问题,团队在全世界寻找方法,一个韩国社区装扮性产品启发下,2002 年,QQ 上线了一个新功能: QQ 秀。QQ 秀用丰富多变的服饰和头像,服务了用户展示自我的个性化需求,让用户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展示自我,得到了很多用户的认同。QQ 秀把 QQ 从一个单纯的通讯工具改变成为了虚拟空间里的身份象征,从而帮助很多用户建立了一个线上情感寄托。也为 2005 年继续演变为 QQ 空间打下了基础。
后续许多竞争对手都发布了即时通讯类产品,但大部分最终都失败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只有通讯功能,却没有服务虚拟世界里的用户情感诉求。
小迭代的优势
大部分公司在研发过程中认为花费时间长才能做出一个用户认为强大的功能。这是一个误区,腾讯提倡小周期迭代。小周期迭代的速度是 APP 类产品两周一版本,H5 类或 Web 类一周一版本,这样的迭代速度相对竞争对手可以取得更大的优势。
2013 年,腾讯在 QQ 和微信上同步推出了天天系列的休闲类游戏。天天酷跑就是其中一款。当时天天酷跑使用了一个策略,就是每周要发一个新版本,使天天酷跑每周都能上线炫酷的新玩法,也能即时响应用户的反馈,让用户每一周都感受到游戏变化。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内部研发引进了持续集成(Continues Integrate)机制,鼓励开发时刻上传自己验证过的代码,并且要求每天下班前必须 Build 一个版本供内部试玩,这个版本不能存在影响试玩的 Bug。早期团队难以做到,甚至为了做到不得不减少每日的工作量。坚持两个月团队做到后,就发现每天的工作有一个很好的闭环反馈,从而工作的有效性提升非常大,从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每天上班前的半个小时,团队都在试玩昨天的游戏,然后结合用户反馈,就知道今天工作的优先级了。
最终,小迭代的方法帮助所有天天系列游戏提升品质,占据了当年游戏市场很大的份额,为腾讯游戏从 PC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打响了头炮。
60 分打天下
产品团队尤其是一些领导非常期待产品能够非常完善的展现,担心产品不完善的一面展现后吓跑用户。这个误解导致很多公司行动太慢。互联网适用的观点是:60 分打天下。
产品做到 60 分就足够出来见用户,与用户互动获得有效的反馈,然后团队跟随用户的足迹,小周期迭代快速前进,就容易取得成功。60 分的评判标准是完成团队自认为能够体现初心的一个功能就达到了 60 分。与用户互动的时候要知道找 10 个用户和找 100 个用户的反馈有效性差别不大,10 个用户已经能够找出 80% 的问题,所以不需要为了遗留的 20% 问题再找 90 个人来做互动。产品早期啥都没有的时候可以直接找身边类似目标用户的十个人。产品有了用户,可以组建自己的热心用户群,每次招募十个用户体验,要求必须接受访谈即可。公司大了,就可以有专业的 CE 团队来做这类工作。
大家都很赞赏的微信,看一看 2011 年 1 月份上线的第一个版本,整个界面非常的简单,只能发图片和文字,而右边就是当时 APP store 的用户反馈,看到一片骂声。而且用户当时都评论说微信压根就不能发短信,还不如飞信。现在我们都知道就算做了这个功能,也得不到用户认可,因为短信是一个逐步遗弃的功能,在 4G 时代,表现更丰富的通信方式才是未来呀。
微信通过这次发布终于知道仅能发送图片和文字,是不能得到用户认同的。接下来半年时间一路狂奔,保持 2 周一个版本的节奏,尝试无数功能,最终 2011 年 5 月发布的语音聊天功能得到了用户的肯定。
当时腾讯另外一款 IM 产品叫 Q 信,本来是要早于微信发布,可是团队觉得产品还不到 80 分,就没有敢按时发布。最后大家都知道的 Q 信一路被微信摁着打。
所以一定要明白,千万不要指望能够做一个完美无缺的产品的时候才发布,60 分其实就已经可以发布征求用户的意见了。抛砖才能引玉呀,抛玉是得不到回馈的,别人捡跑啦。关键看能不能从海量的用户反馈里知道正确的方向,及时的满足用户需求,从而取得最终的成功。
总结
让我们来总结下今天的三个原则:1.适应的才是最好,腾讯依靠这条原则增强了创新的成功概率,提升了创新的质量。 2.简单的才是永恒的,腾讯依靠这条原则加强了产品的审美,降低了用户门槛。 3.快鱼吃慢鱼,腾讯依靠这个原则无数次的后发先至,超越友商取得成功。